ICC訊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微電子研究所(ASTAR IME)近日宣布啟動全球首個工業級200mm碳化硅(SiC)開放研發產線,旨在為初創企業、研究機構和半導體開發商降低創新門檻。該研究所執行主任Terence Gan向《EE Times》透露,這一創新平臺將采用"按需付費"模式,將原本需要千萬美元級的基礎設施投入轉化為可靈活使用的運營成本。
與當前主流150mm碳化硅晶圓制造不同,新產線在相同加工時間內可生產更多器件,顯著降低原型開發成本。Gan表示:"當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系統和工業電氣化加速采用SiC技術時,這個中立的工業級環境將成為創新溫床。"產線已與ASM、centrotherm等設備材料供應商建立合作,共同推進SiC工藝前沿探索。
該平臺突破性地采用了開放共享模式。通過"EDA車庫"項目,初創公司可以按使用時長付費獲取Cadence、Synopsys等公司的設計工具。"如果你只需要使用設備一小時,就只需支付一小時的費用,"Gan解釋道,"我們不僅提供設備,還提供專業知識支持用戶實現器件設計。"
研究所已與Fraunhofer ENAS等機構簽署備忘錄,并與GlobalFoundries在先進封裝領域展開合作。荷蘭公司Nearfield Instruments正在該平臺共同開發新一代計量工具。Gan強調:"當供應商在IME產線上驗證其工具或材料后,就能帶著成熟方案進入更大市場。"
除碳化硅外,ASTAR IME還布局了先進封裝、硅光子、射頻氮化鎵等技術領域。近期其與意法半導體合作開發的無鉛壓電MEMS材料引發行業關注。"我們不會被單一技術局限,"Gan表示,"哪里有對開放工業級研發的關鍵需求,哪里就是我們的舞臺。"這一創新模式進一步鞏固了新加坡作為半導體人才樞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