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為中國電信的
3G廣告出鏡獻聲,據說他本人對中國電信的
3G上網業務體驗良好,不過這一VIP級別的個人體驗并不能代表其它更多的用戶群體。綜合最近一段時間周圍用戶的反饋及個人的使用經驗可以看到,
3G用戶體驗正在由初期的良好表現轉為持續走低,特別是上網本用戶。
追究原因,應該是與用戶數量增加和室內覆蓋遲遲難以推進有關,在
運營商3G建網過程中,室內覆蓋割接始終極難推進。筆者位于北京三環內地區,這里不要說
3G上網,在室內根本就沒有某
運營商的
3G信號。
作一個旁觀者時可以保持頭腦冷靜,但真輪到自己,卻也只能荒腔走板,這就是中國
3G運營者目前所面臨的窘境。
從本世紀初歐洲
3G開始狂熱到最終不溫不火,應該說,中國業者目睹了
3G從神壇向凡間跌落的整個過程。對于
3G網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說哪些是對
3G不切實際的期望,諸如此類,應該了如指掌。
但從目前三大
運營商表現來看,他們并沒有吸取海外
3G曾經的教訓,無節制地宣傳一些
3G業務,虛夸式地放大
3G網絡性能,最終受累的只能是自己。在某
運營商開始推出
3G廣告的時候,視頻通話作為一個典型的
3G應用被刻意表現,但是事實上,現在為止,這個業務也沒有很好的體驗。而在網絡覆蓋和網絡容量尚不到位的情況下,能夠吃掉大量無線帶寬的上網本又被祭出,當用戶蜂擁而至的時候,其體驗結果可想而知。
站在
運營商的立場,在三家
運營商拼殺同一個
市場的情況下,容不得哪一家有絲毫的遲疑。即便是作為領頭羊的中國移動想必也會怕另外兩家
運營商亂拳打死老師傅。比拼建網速度、比拼開通時間,或許是
運營商的無奈之舉,但是這種狂飆突進的做法,無疑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與浪費。
例如,
3G上馬,
光通信市場一熱到底,在光纖光纜貨源緊張情況下,
運營商簡直是饑不擇食,這給劣質光纖的流入帶來了機會,而劣質光纖給
運營商帶來的損失想必在某
運營商那里還記憶猶新。還有,某
運營商要求無線設備支持IP化管理,具備IP功能,但是它通過招標從一些廠商那里得到的設備竟然缺少此項重要功能,結果只能是廠商“現場辦公”改進設備,把
運營商的建網場地當成了自己的實驗室。
據說現在已經有汽車廠商推出了“
3G版”轎車,并且被定位為高端車型,其噱頭即為移動上網應用。對此,我們很想讓
運營商回答:這個營銷賣點值嗎?
在一片虛熱的產業氛圍中,一切都在埋下伏筆。此時的中國
3G應該摒棄發高燒,再退一步,杜絕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