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主流設備廠商人士在采訪中向記者表示:“國內
電信專業服務市場只能說是剛開始,設備商的專業服務仍然處在與運營商磨合的過程中。”
說起專業服務的范疇,淺顯的可如與設備配套的網絡規劃、設計、實施、維護等方面,這些已是設備廠商多年來服務運營商的“必備項目”;深層次的又可包括系統集成、項目咨詢、業務流程管理、外包等領域,近些年設備廠商也在國內著力布局推進。不過不論服務的深淺度還是推廣時間的長短,在國內欲獲得運營商廣泛接納都非易事。
體制內外的碰撞
傳統上來說,成本、人員、實地經驗是令地方運營商對設備商的專業服務“不感冒”的主要因素。
“國內運營商懼怕‘收費’服務”,這是記者采訪中,多家設備廠商人士的一致認知。而對于這一說法,多家地方運營商的工作人員卻普遍指向另一面——“設備商的收費服務太貴,尤其是國外設備商”。
昆明的一位運營商人士表示:“用設備商的服務,我們一般只用設備保質期內的維護等免費服務,單獨提供的收費服務太貴。”
不過進一步來說,這一現象的背后并不只是運營商對成本的關心,對設備商專業服務性價比的不認可也是重要因素。按照這位昆明人士的說法,“我們感覺廠商人員的技術水平也不怎么樣”。
另一位廣東的運營商人士說得也很直接:“網絡維護工作也沒那么神秘,細節工作比較多,但難度并不是很大,抓骨干人才,帶一帶完全就可以解決問題。”
成本是一個較直觀的因素,而人的問題是其中無法回避的長期性因素。國內通信業體制內的專業服務機構較多,各運營商自身的研究院、設計院、規劃院及三產公司,各地的郵電規劃機構,以及諸多大大小小有一定“關系”的代維公司等第三方,凡此種種。
“給我們做網絡維護的一般都是我們自己人,或者是有點關系的代維公司。”一位安徽運營商人士告訴記者。
“體制內的服務部門往往機構龐大,動輒涉及數千人,運營商必須把很多活拿去讓他們做,如果沒有足夠的業務和收入,造成較大范圍的就業問題,從政府層面也無法接受。”前述主流設備廠商人士表示。
此外,地方運營商對于設備商尤其是國外設備商的本地化能力的擔憂,也是在采用體制外的專業服務時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些設備商,特別是國外設備商,對于當地不熟,設計出來的東西都很理想化,實施起來很困難。”
前述廣東運營商人士舉了個例子,比如一個簡單的網絡設計,“用戶接入的A點和B點之間要架設一條光纜,可以采用管道或架空的方式來實現,不同的設計院會給出不同的設計結果。如果采用埋管,線路的安全系數肯定高些,但是需要設計報建等環節;如果能夠架空,工期短成本低。但是,能否架空不是我們看地圖看出來的,要看施工隊的協調能力和當地政府的管控力度,這些如果是國外廠商來做,他們能搞清楚中國人的這些門道么?我看一時半會兒很難。”
國內運營商需要本土化、開發快、價格低的第三方,前述主流設備商人士一語概括,因此能否為各地運營商實際接受,也考驗設備商尤其是國外設備商這方面的能力。
設備商堅持看好
盡管地方運營商對于設備商專業服務的接受意愿目前仍不太高,設備商對國內專業服務市場的重視和寄望卻越來越大。
“中國的通信服務市場會很快發展,而且這也是我們在全球業務發展最快的一個區域。”在今年第二季度的一次采訪中,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服務部門負責人RajeevSuri曾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信心。
這樣的信心來源于中國廣大市場的長期潛力,更直接的則是看好仍處在建設初期的中國3G市場的拉動力。這一拉動力在今年上半年已經明顯體現:經濟大勢之下,全球主流通信設備企業狀況不算太差,不少企業甚至有逆勢上揚的表現,他們無一例外都歸結為“中國3G啟動帶來的需求導致”;而在國內,電子信息所含數十個領域中,也只有通信領域實現大幅的投資增長,原因同樣是3G。
目前,由于3G仍處于建網的主要階段,因此對于軟硬件設備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而隨著稍后網絡優化、業務發展等工作的大量開展,對于專業服務的需求會突然爆發。在這樣的井噴需求下,設備提供方認為自己在服務國外運營商3G建設時的經驗能得到國內運營商更多的認可和接受。
“對于運營商而言,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快速推廣3G,在此之后他們將面臨對該網絡進行優化的挑戰。到那時,網絡的數據流量會大大增加,有非常多的用戶將不斷地進入網絡。所以運營商就會面臨著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體驗這兩方面的挑戰,我們可以幫助運營商改進移動寬帶服務,同時也可以提供其他數據應用,比如網絡和手機之間的通話,比如流媒體、視頻通話等等。還有很多這方面的應用,比如說移動手機電視、IPTV、服務交付的框架和平臺、多媒體、網絡瀏覽等等,設備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國外,我們大多都實施過數十甚至數百的項目。”RajeevSuri認為。
新局面跡象初顯
目前國外運營業對于外部專業服務的采用已經到了非常深的地步,國內與之相比似乎差得較遠,但據記者采訪的多數設備商人士看來,目前國內運營業對于專業服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是處于正常發展階段,雖然需要等待,但很值得廠商為這一市場進行長期投入。
“總體而言,國內運營業的發展沒有國外成熟,專業分工程度沒有國外精細,因此在使用專業服務上自然有很多差別。”愛立信從事專業服務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他表示,目前國外運營商的運營重點已非常明確,著重抓用戶,注重業務平臺,因此在別的領域需要更專業服務部門的參與,有著更加強烈的外包的愿望和趨勢;相對來說,國內運營商的重點沒有那么明確,對于服務的認知也較窄,思想大多局限于接近設備的服務領域,比如維護之類;并且主觀上希望對這些接近網絡設備的服務實行更多自己的把控。
“在國外,運營商多將為之提供專業服務的設備廠商看作長期的合作伙伴,非常注重這種合作關系的持久、穩定;而國內運營商目前更多采納一些淺層次的服務形式,如項目競標形式。”
同時,在專業服務的運用上,國內運營業內部的認知也有一定差別。多名廠商人士表示,相對中國
電信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在使用專業服務上更專業、更成熟。
“中國移動很像沃達豐,在許多領域有著自己的主見,因此在決定采用某種外部專業服務時,中國移動會先明確提出自己的需求,引導適合的廠商根據自己的規范要求來提供服務。相對而言,中國
電信、中國聯通對自己的需求往往認識得不夠清楚,一些積極游說的廠商,其服務往往容易得到采用,但其實運營商可能并不十分清楚這些服務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服務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其實中國
電信、中國聯通也不愿意受廠商左右,同樣希望體現自己的主導,但對技術、業務的積攢不足還是影響了這一意圖的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時間以來,專業服務在國內的發展也確實呈現出一些新的亮點和機會。
華為專業服務方面的人士向記者介紹,目前設備商服務部門與運營商體制內的專業機構、三產等主體之間經常形成一種互動、學習的關系,“因為現在的網絡和運營越來越復雜”,以往可能由體制內部門單獨負責的服務項目,現在越來越多地由內外部共同參與,特別是在集團項目層面。
“尤其進入3G和全業務運營時代,國內運營商遇到的陌生命題越來越多,而這些往往在海外國家和地區可以找到先例,因此這些未曾接觸過的新項目往往會交由設備商的服務部門主要負責,充分利用設備商的經驗。設備商在面向未來的項目服務領域更具優勢,比如IMS之類的項目??梢哉f,目前設備商服務部門與運營商體制內的專業機構、三產等主體,初步形成了從不同層面、角度、領域提供服務的局面,互相配合。”該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