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修榮騰
當前電信市場紛爭向我們透露,信息產業部要求改進資費管理方式的方向是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從而暗示了電信資費調整的可能。未來,電信資費將更多地進行市場化運作,所謂放不離管,如何實現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對我們的監管部門形成嚴峻的考驗。
近日,信息產業部宣布將從12月1日起施行《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結算及中繼費用分攤辦法》,并確定了移動與聯通網間結算的標準為0.06元/分鐘,從而實現了移動運營商之間的手機通話結算。移動運營商之間已經實現了通話分賬,雙向收費的存在還會合理嗎?移動市場的這種網間結算要求雙向收費的終結,顯現了監管部門在資費調整上的有所舉動。
而在此前,11月2日,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在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年會上重點指出,信息產業部要繼續深化和完善電信行業的改革,改進資費管理方式,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完善電信競爭格局。改進資費管理方式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這就要求改革電信資費體系中不適合市場競爭的因素,從而帶來整個電信資費體系的調整,因此,電信資費調整是可以預期的。
改進資費管理方式的方向是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
電信業是國家的基礎性行業,資費體系更是電信市場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因此,監管部門對電信資費的管理尤其謹慎,長期以來實行嚴格監管。隨著改革開放和WTO進程的推進,監管部門漸漸放寬了這種管制。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曾明確表示,中國電信業資費改革的方向是,減少政府定價,擴大執行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的業務范圍,對已經形成充分競爭的電信業務,要把定價權交給市場和企業。
當前的電信市場到處可以看到電信資費市場化運作的苗頭。我們知道,價格是運營商之間競爭的殺手锏,是最有力的競爭武器。在技術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有市場上,價格更是企業參與競爭,迅速獲得贏利最奏效的競爭方式。電信市場競爭格局初定,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也就在全國范圍內蔓延開來,各種各樣的套餐和“準單向收費”模式令用戶目不暇接,廣州、上海、北京這三個被稱為價格“壁壘”的城市也未能幸免。移動運營商這種前所未有的資費下降,使得移動通信市場原有的“每分鐘0.40元,雙向收費”標準資費,已是形同虛設。我們看到,移動資費的調整更多地被運營商所支配,這向我們透露出一個信息,運營商對電信資費的自主調節力度將逐漸加大。
監管政策層面也處處彰顯管制的放松,電信資費市場調節力度加大。2002年底,我國對部分增值電信業務實現了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但基礎電信領域的服務價格仍受到嚴格管制。這是監管部門在資費體系的市場化運作上邁出的嘗試性一步。而后,監管部門宣布,在保持價格上限的基礎上,允許運營商在進行部分資費調整之前只須向監管部門報備,并召開相應的價格聽證會。面對運營商競爭所引發的價格戰,監管部門表現乏力,其被人們稱為“無為而治”的消極應對恰恰體現了監管部門正在放松對電信資費的管制。
王旭東在博鰲論壇上要求改進資費管理方式,是為了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完善電信競爭格局。如何才能形成競爭,搞好有效競爭呢?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引入價格競爭機制,改革電信資費體系中不適合市場競爭的環節,讓企業靈活一點,自由一些,對資費調整的自主權加大一點,實現電信資費的市場化運作。因此,改進資費管理方式,最終是以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為方向的。
改進資費管理方式暗示了電信資費調整的可能。
上面提到,改進資費管理方式的方向是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改革電信資費體系中不適應市場競爭的環節,從而帶來整個電信資費體系的調整??v觀電信市場,電信資費調整有幾個趨勢。
電信資費呈可能下降的趨勢。電信業改革初期,為了盡快地引入競爭,保證電信企業的盈利,扶持新興運營商的成長壯大,我國制定了“每分鐘0.40元,雙向收費”這樣的移動資費標準。時過境遷,我國電信市場格局初步確立,競爭日益激烈,過高的資費標準已經不適應市場競爭和普遍服務的需要。
運營商為了爭搶用戶,大規模地進行資費調整甚至觸底降價,這是緣于現行移動資費存在很大的下滑空間。運營商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利潤,據悉,2002年,在香港上市的中移動營收1285億元,經營利潤488億元,利潤率38%;中國聯通A股公司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則高達53%。是時候,運營商應該給用戶一些回報,給用戶適當地讓渡利益是企業縱深發展的內在要求,而對于用戶來說,對他們最大的回報莫過于資費的下調,可以說,電信資費的下降是大勢所趨。
再者,根據邊際成本原理,我國移動電話用戶達2.5億戶,規模越來越大,運營商的運營成本越來越低。無論從利潤、企業規模還是成本著手,我國的電信資費都有可能下降。按照中國社科院張昕竹博士的說法,現有的電信市場競爭態勢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放松資費管制的市場條件。
監管滯后于市場的狀況將得以扭轉。監管滯后于市場使得監管部門在此起彼伏的價格戰面前彰顯無力。信息產業部要求改進資費管理方式,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是其方向,電信資費更多地進行市場化運作,保持與市場發展并駕并驅。監管部門也能夠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關注電信市場,伴隨著《電信法》的即將出臺,監管滯后于市場的狀況將得以扭轉。
移動領域資費形同虛設的情況,可能引起固網領域的跟進,帶動整個電信資費的調整,其中,一些新業務的價格也在觸底下降。移動和固網是在同一市場不同技術之間的競爭,移動領域資費形同虛設的狀況必然引起固網領域的“騷動”,這在新業務上表現得尤其明顯。例如寬帶,今年十月份以來,北京各大寬帶運商的初裝費和資費上進行了大幅下降,就在最近,長城寬帶與北京通信合作,申請寬帶的用戶將可以獲和小靈通的贈送。
單向收費是大勢所趨。移動運營商在市場上的各種“準單向收費”模式反映了雙向收費的不合適宜,單向收費是勢所必然。信產部公布的移動網間結算,透露了監管部門實現單向收費的傾向。試想,一旦移動運營商之間實現了分賬,某一家運營商能夠從競爭對手當中獲得劃賬,如果他再向用戶伸手要錢,顯然不太合理。因此,雙向收費的終結就要到來,取而代之的將是單向收費。
事實證明,市場的競爭、開放以及企業的發展都在向我們要求資費管制的放寬,我們還能夠無動于衷嗎?
改進資費管理方式以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為方向,而如何實現有效競爭開始考驗監管部門。
11月12日,重慶聯通宣布130、131的手機用戶,在重慶范圍內實現全網單向收費。在監管部門的強烈要求下,重慶聯通最終停止了這項業務,但用戶已經申請的優惠給予保留,這在用戶間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性,這種無序競爭現象也給移動市場帶來了混亂。按照規定,運營商的每一次資費調整必須向監管部門報備。聯通此舉一上馬,監管部門開始出來叫停,我們可以看到,報備制度存在明顯的問題。要規除這種無序競爭現象,實現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刻不容緩。
由于監管的滯后以及監管部門表現出來的“無為而治”,移動市場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無序競爭現象既影響了監管的權威,也影響了市場的形象。很明顯,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監管部門的出面,由監管部門給予宏觀把握,國際亦然。改進資費管理方式,加大市場調節價力度是其方向,未來電信資費更多地進行市場化運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離棄監管。王旭東表示,我們要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堅決不管,履行好引導、規范、監督和服務職能。南京郵電學院副院長張順頤亦認為,建立市場化的資費體系不等于完全放開由企業自主定價。
因此,如何實現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呢?如何保證普遍服務的建立呢?監管顯然是不允許缺位的。在電信市場上實現有效競爭,嚴格報備制度,既保證用戶的利益也保證企業的利潤收入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規避移動領域的無序競爭現象,改變固網的增量不增收狀況,如何讓固網運營商把被分流出去的業務重新分流回來,這些都將形成對我們監管部門的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