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工新高理電子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手工組裝發射/接收器件貼片。
全國高新區建設成就展剛剛在北京結束,光谷展示20年發展掙下的“家底”?;厥?988年起步時“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的背影,他們感慨:變化太快,連光谷人都要重新認識光谷。
光谷在哪里?昨天、今天、明天都不一樣
昨日下午,武昌街道口公交站點車水馬龍。經這里向東去的數十條公交線路大多要經過光谷。
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告訴記者:“20多年前,到了街道口就等于到了光谷。當時的關山一帶還是鄉村土路,晴通雨阻。”
東湖高新區成立之初,李光擔任專家咨詢委員會戰略組組長。作為一個老光谷人,他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情:“上世紀90年代初獲批建設國家級高新區后,光谷修橋架路,拉開了大規模建設的序幕。”
如今,從街道口向東,坐公交車5站路,是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辦公大樓。它與魯巷廣場共同構成目前的光谷城市中心。這里,既有“烽火科技”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又有大洋百貨、國際廣場等頂級商圈。
驅車從魯巷廣場再向東,光谷大道、高新大道……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勾連起一座座現代化產業園區。“長飛光纖”、“華工科技”等一批知名企業坐落其中。
今年4月,國務院批復東湖示范區規劃綱要,要求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和享譽世界的“光谷”。光谷新的城市發展規劃出爐。
光谷新城從設計之初就融入國際元素。今年3月,美國設計公司SOM公司接受邀請,為光谷城市設計出謀劃策。記者與來自美國的設計師們一起,從魯巷廣場驅車兩小時抵達牛山湖畔。未來,光谷的“疆界”將拓展到這里。按規劃,環牛山湖地區將規劃建設超低密度的研發基地,突出生活休閑、旅游度假等城市配套功能,成為“慢生活”首選地。
那時,光谷中心將從魯巷向南遷移,將繁華帶入腹地。新中心位于高新大道終端,九峰山至東湖保稅區之間的區域,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人??偯娣e達518平方公里的“大光谷”,將從“產業新區”升級為“宜居之城”,形成以光谷中心和魯巷—關山地區為核心的“大光谷”格局。
光谷是什么?是“光”但不止于“光”
記者來到位于光谷濱湖路的華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里,年輕的操作員正在專注地封裝LED顯示芯片。該公司副總裁葉愛民說,這些色彩絢麗的顯示屏,登陸過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央視龍年春晚。上月,這家創辦僅6年的高科技企業成功上市。
在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科學家們向記者展示了一種會發光的納米制劑。它能“自動”尋找人體內的癌癥組織,吸附在目標表面并發光,為診斷和治療癌癥“照亮”路徑。
這些企業的成長,極大地豐富了光谷的內涵。
從誕生我國第一根光纖到第一套光通信系統,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全球知名的產業集群,光纖光纜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5%,激光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涌現出以烽火科技集團為龍頭的規模以上企業1000多家。
“春江水暖鴨先知。”葉愛民說,“深厚的積累使光谷搶先把握技術與市場的發展方向。"華燦光電"創業時先相中杭州,光谷招商團隊主動上門邀請他們來漢落戶。”
在光電子信息產業之外,光谷正在形成生物、環保節能、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架構。今年上半年,光谷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超過20%。
光谷的“秘密”:乘飛機搶到火車下一站
中國光谷與美國硅谷都含有一個“谷”字。今年以來,“雙谷”確立戰略合作關系,交流日趨頻繁。
“雙谷”共同的核心優勢是什么?記者在多個場合聽到相同答案密集智力帶來的科技創新活力。
光谷聚集著42所高校、56個國家級科研院所、55位兩院院士、30萬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僅去年一年,光谷申請專利就達7198件,平均每天近20件。
如何用好這些科技優勢?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華工科技”首席科學家王肇中告訴記者,中國大多數企業還只是駕著“馬車”,勉強跟在高科技“火車”后面,“撿拾”別人淘汰的專利和技術。光谷打造創新引擎,應當“乘飛機,搶到火車的下一站”。
事實上,光谷科技創新已經聚焦未來。
走進光谷生物城,“輝瑞”、“拜耳”等全球500強企業的標識不時出現;新成立的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和國家新藥大平臺等頂尖研發機構,將研發方向瞄準下一輪全球生物產業競爭。在未來科技城,中美合作創辦的清潔能源研究中心,正在尋找降低碳排放的最新技術;德國電信、華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行業巨頭,相繼設立研發中心。
光谷科技創新,期待超越。